【官方微信小程序】
佛山纸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主营产品:佛山黄飞鸿醒狮队、佛山醒狮队、广东醒狮团、佛山醒狮演出、佛山醒狮
行业百科    ›    舞龙舞狮闹元宵

舞龙舞狮闹元宵

发布者: 佛山纸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|发布时间:2014-05-09
 每年的正月十五,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。它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朝,古时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、上元、灯夕或者灯期。入唐以后开始成为民间习俗,千年来一直被当成一个重大的节日,玩灯、制灯、赏灯逐渐普及开来,伴随着花灯夜市,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,闹灶火、耍龙灯、舞狮子、划龙船,踩高跷、扭秧歌、猜灯谜等。当华灯照夜,万户生辉,人们上街踏月观看,游戏杂耍.尽兴玩乐,热热闹闹过元宵。
  在这些活动中要数耍龙灯和舞狮子动作性强,富观赏性。耍龙灯,即舞龙,它的前身是汉代的“鱼龙漫衍”之戏。舞龙现在流行于我国许多地区。龙的形象各有特色,一般用竹、木、纸、布等扎成,每节内能燃烛的称“龙灯”,不燃烛的称“布龙”,节数不等,多为单数,一般每条长龙由11人,或13人组成,长的达百人之多。舞者各持棍撑起一节,由一人持绣球在前面戏龙,引诱龙去抢扑、戏耍,尽力模仿龙戏宝珠的各种姿势,忽左忽右,忽高忽低,忽摇头忽摆尾,或腾跃,或翻滚,或直立,或盘旋。在不同大小的场地表演出不同规格的动作。表演时有锣、鼓伴奏,龙随乐舞,舞狂乐沸。
  民国粉彩元宵舞龙灯图盖碗就仔细地描绘元宵舞龙灯的习俗。图案色彩艳丽,形象生动。碗腹绘一条长龙十人持棍撑起,龙头前一人长杆挑绣球逗引龙起舞,前面二人撑起一横杆悬挂三只花灯,另二人前行肩抬大圆球灯,同时二人旁立吹奏唢呐。龙正在一户人家门前起舞,宝珠旋转,龙空中飞动。居民全家出门,恭敬相迎,鞭炮声响。碗盖上绘画了许多观看舞龙的百姓,他们有的持花灯,有的撑彩旗。腹、盖的图上人物上下呼应,热闹非凡。这一习俗在江西久传未变,元宵夜晚各地仍能见到。
 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,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,春节、元宵为多见。原不产狮子,《后汉书》载汉章帝时月氏国(西域的一个小国)贡狮子,当时名为“狻猊”。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雄健、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、勇敢的象征,又模仿狮子的形象和动作,逐渐形成狮舞,庆典喜日以此为乐,并期望驱魔辟邪,故有“辟邪狮子”之称。
  明清时期,狮舞流行更为广泛,且花样更多,形成了许多流派。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大狮子(有的地区称“太狮”),或一人舞一头小狮子(有的地区称“少狮”),另一人扮武士或大头佛持彩球逗引。在表演上可分“文狮”和“武狮”二种。“文狮”主要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,有搔痒、舔毛、打滚、抖毛等动作;“武狮”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,有跳跃、扑腾、登高、翻转、踩球等动作。舞狮时一定要有锣鼓奏乐,狮踩乐点,节奏分明。
  民国舞狮铜像是铜铸塑成的一组舞狮群像,共有十二人,人高约4.6厘米,纵队排列,固定于红木座上。前组舞狮,狮身分节,顶有一角,下颌活动。舞狮者二人,一前一后,钻入狮身。狮之左右各一人护狮,左旁的持叉,右旁的手托狮身,前方的大头佛,戴大圆的头罩,两手拿铲状物,逗引狮子。
  中间一组五人,敲打乐器。紧随舞狮的两人,左边的敲锣,右边的打钹。后面又有三人,其中二人长杠抬大鼓,中有一人击打。尾随队伍的二人,一手拿兽面盾牌,一手持刀,作护卫姿势。
  舞狮铜像人物神态逼真,栩栩如生,动作洒脱,气势恢宏,民间的舞狮风情凝固其上。